——记滨海县八巨镇前案村党总支书记朱洪辉
作者/王立辉
政之所行,在顺民心
民恶贫贱,我富贵之
民恶危坠,我存安之
——《管子•牧民》
这是一块充满传奇色彩发生着神话般变化的热土。
转眼间,一个破旧、贫穷的前案村彻底消失,一个花园村的前案村如诗如画般展现在人们得眼前。
黑瓦白墙,农家别墅群,鳞次栉比,户户有花园;两纵两横,呈井字型街道,一律五层楼房,一层门面、店铺,商品琳琅满目,环村的河水碧波荡漾,人居环境实现人文宜居的美丽乡村。被当地人称为“苏北小江南”。
一个三千人口不到、名不见经传的经济薄弱村,却在十年间,先后获得国家级森林村庄、江苏省“文明村”、盐城市“最美乡村”称号,而该村党总支书记朱洪辉并获得全国扶贫脱贫攻坚先进个人、江苏省组织部颁发的百名示范村书记、盐城市劳动模范、江苏省脱贫致富奖、盐城市十佳农民创业标兵、盐城市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等多项殊荣。
在这里,诞生了江苏省首部扶贫题材电影《美丽村庄》的主人公原型——朱洪辉。

仁人之事者
务必求兴天下之利
除天下之害
——《墨子•兼爱下》
诚实是打开希望之门的金钥匙
前案村是黄河故道边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,是一个盐碱地上的穷村。
干旱缺水,雨多必涝,土地贫瘠,生态环境恶劣。全村800多户,有效耕地面积3000亩左右,人均耕地不足一亩,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亩产量不足150公斤,前案村人长期生活在温饱线下。
改革开放浩荡的春风,唤醒了前案村人的意识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,前案村青壮年劳力,提着行李,去苏南和上海等地打工,更多的男壮年,推着独轮车参加了当地的经济建设。有老人说,我们滨海人淮海战役用独轮车推出伟大的胜利,改革开放滨海人又用独轮车推出了上海新浦东。
公元1992年11月,时令初冬,本文的主人公朱洪辉20岁,高中刚毕业,带着一辆独轮车,怀揣家中仅有的100元钱,只身来到上海,在车站下车后,他随着拥挤的人群走向出口处。满眼是人,举目无亲,方向难辨。哪儿有活干?哪儿是落脚处?他懵了,甚至有些畏缩了,双脚不知往哪个方向迈。他索性坐在台阶上,开始想怎么办。这时,有一个身材微胖、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,手提大哥大,来到他身边,伸手拿出一叠人民币,说:“小兄弟,快给我去超市买条软中。”他仿佛从梦中惊醒,一个素不相识的人,怎么能拿出这么多钱,让我办事。“噢,你不认识我啊?”那人看出他的窘态,说:“看你这样年轻,是个想做点事的人,快去,我有事联系!”随即,抓起大哥大说起话来。
朱洪辉连忙跑步奔到超市,买回香烟,如数将剩下钱点给那人。那人笑笑,随手掏出一张名片,说:“小兄弟,看样子你是才到上海来吧?只要你想做事,能吃苦,就来找我。”他说:“谢谢老哥,我既然来了,就是想拼一拼,搏一搏了。”
朱洪辉按名片上的地址,找到周老板的公司。周老板立马安排一处施工现场,一份土方活给他干。虽然苦点累点,但每天却能挣二十几块钱,比家里公务员每天的工资还多。这一干就是半年。
艰辛换来了成果。由于平时做事扎实,脑子活,老板交办的事从不贪小财。有一次,老板让他去谈一项工程。事情谈得很圆满,双方都满意。对方为了答谢他,给他一个大红包,他婉言谢绝了。他坚持公司原则,不偏不倚,不拿不该拿的钱。
朱洪辉平时肯吃苦,性情豪爽,待人又诚实。诚信就像指南针,指引着他的人生方向。周老板信任朱洪辉,让他负责大工程。经过七八年的奋力打拼,在工程质量管理、施工管理、人员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。凭借突出的工作业绩和良好的信誉,赢得了领导的赏识。
2001年,家乡滨海县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,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热火朝天。朱洪辉决定回乡创业,就带领一群人在县经济开发区大刀阔斧干了起来,一干就是六年。
朱洪辉在外小有成就了,对前案村的公益事业、贫困者帮扶上都是慷慨解囊。只要谁有困难吭一声,他立马帮忙。本村一名贫困户,孩子考上大学,朱洪辉出手就是五千;村里五保户老人,每年春节前他都买礼品赠送;有青年闲在家里,朱洪辉主动上门,安排进自己公司就业。
朱洪辉对自己的家乡,爱心总是那么细致入微。朱洪辉常说:一个人要学会感恩,要有感恩的心,感恩会让一个人心灵完美。他的回报行为,总让人们津津乐道,赞不绝口,让父老乡亲竖大拇指。